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及固定方法
发布日期:2018-09-20 作者: 点击: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不稳定,易并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及生活质量。尽早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护理早产儿的先决条件[2]。但由于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不当,常导致留置针针翼或肝素帽压迫、摩擦新生儿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破溃或感染,使留置针固定失败甚至影响诊疗 效果,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河南静脉留置针针对以上问题,将静脉留置针部位及固定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早产儿静脉治疗的常用方式
根据卫生部下发《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可知,静脉治疗占据临床护士较多的工作时间,全球采用的静脉治疗技术有6种,在早产儿的临床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不仅为早产儿抢救赢得时间,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满意度[6]。
2 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部位的选择 留置针穿刺部位有头皮静脉、四肢浅表静脉、腹部静脉、腋静脉5个部位。由于新生儿头部表皮组织薄弱,毛发细,剔除毛发时容易刮伤,穿刺或渗漏后常留下较大的青紫痕迹,甚至疤痕导致头发不生,家长难以接受[17]。故头皮静脉不再行留置针穿刺。腋静脉相对固定、走向直、管腔大,留置针置入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了对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同时由于其靠近心脏,血流快,较大流速达97 m1/min[18],因此在早期广泛用于临床。也得到大量研究证实优于其他部位,但由于静脉治疗技术的发展,PICC的应用,现不提倡做右侧上臂静脉穿刺,至少不做右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和腋静脉穿刺。腹部静脉留置针虽然研究例数少,但研究者认为值得推广。因此笔者认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宜选用腹部静脉,其次为左侧腋静脉。
3早产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
留置针固定方法有①传统法:采用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穿刺部位,再以1条3M纸质胶布在透明敷贴上环绕留置针及穿刺局部固定1周。②朱红芳法:使用无菌透明敷贴,中心对准针眼处,沿中间向周围平整贴上,中间不留气泡,周围不卷边,将留置针延长管部分反折,使用标记贴粘贴时不要盖住针眼处皮肤影响观察。 在不输液时,使用干净手套或袜子套住,保护留置部位[11]。③马玲等的T型胶布法:取2条3M纸质胶布A和B,先将A从中点对折粘合在一起,长度要大于静脉留置针两侧针翼翼尖两点连线的长度;再取B胶布,先将一端粘在A胶布的中间,然后再将B胶布对折粘合在一起,使其形成T型胶布垫。将预先备好的T型胶布垫垫在留置针下,使T型垫的3条胶布正好垫在留置针的两翼和肝素帽下,再采用3M 4.4 cm×4.4 cm规格无菌透明敷贴常规固定,以1条3M纸质胶布在透明敷贴上环绕留置针及穿刺局部固定1周,结果以1条胶布呈V型连带胶布垫一起托住肝素帽[12]。④汪丽平的3M自粘式弹力绷带法:予4~5cm宽弹力绷带从静脉留置针敷贴外超过针眼处开始沿着肢体平整稍加压缠绕患两圈,松紧适宜,将整个留置针固定,肝素帽露在弹力绷带外[13]。⑤余欢法:穿刺成功后,由助手将折叠好的消毒小纱布块(1×lcm 3—5层)递给操作者,操作者将小纱布块垫在Y型连接管底座下面,再敷上透明敷贴加以固定[14]。⑥严杰法:穿刺成功后先在针梗下方垫少许无菌棉球,再使用同样规格敷贴覆盖针眼及部分针梗。 此时,用一根宽25cm 胶布将余下留置针软管部分横行固定于敷贴上方,另外一根宽胶布贴在敷贴的下方,并将外露的部分针梗覆盖。⑦吴红燕等方法:穿刺成功后先用3M敷贴固定针眼及周围皮肤后再将自粘绷带剪成约6 cm×10 cm长方形,沿肢体四周轻松缠绕,为保持关节部位功能位,于绷带1/3处剪一小孔,将大拇指伸出,也可将2个~3个大棉球握于患儿掌中,两端粘合在一起即可[16]。
4.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保护早产儿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给患儿抢救及治疗带来便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中。但早产儿皮肤极易损伤,同时由于新生儿无自主行为能力,在暖箱内会随意活动或哭闹,造成静脉留置针的针翼和肝素帽压迫,引起局部皮肤擦伤或压伤、红肿,感染,处理不当可引起医患矛盾。因此,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部位选择和固定方法是留置针护理的重要内容。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既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又可以延长保留时间。Y型和直型留置针正确固定,可提高留置效果,并有效预防其局部皮肤损伤。固定后患儿肢体活动自如,不受约束,有利于骨骼的发育;患儿肢体舒适,局部血液循环好;同时外形美观、轻巧,家长容易接受,也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