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缝线知多少?
发布日期:2018-09-20 作者: 点击:
小时候,每次看《三国演义》中关公“刮骨疗毒”,都会被关公的勇敢刚毅和华佗高超的外科技术所折服,学医以后,每每想起这一幕,就会疑问华佗刮完毒以后伤口怎么处理的呢?用什么线缝合伤口的呢?缝合线是怎么制造的呢?外科缝线厂家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外科缝线的知识!
河南外科缝线外科缝线知多少?
发展历史
1
首阶段:延续数千年,取材于天然材料
许多世纪以来,人类在寻找新的和较好缝线材料上做了许多尝试。
公元前3000年前,人类用动物的韧带,毛发及麻绳等进行缝合,也有使用甲壳虫或蚂蚁进行缝合的,但是感染的几率较大。
1800年Galen首先采用丝线结扎血管,Halsted对确立丝线在外科缝线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认为应用广泛的不吸收缝线。
1867-1869年,英国外科医师Dr. Listert提出开刀的无菌技术,缝线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铬制羊肠线是临床首种可吸收缝线。
1940-1950年,玻璃罐装缝线出现,但是无菌效果不佳;
1958年,聚合物缝线出现;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按外科手术要求合成缝线
970年,出现首根人工降解的缝线,美国DG公司推出PGA缝线
1974年,杜邦公司推出PLA缝线
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对二氧环己酮(PDS)缝线
2003年,推出了PGLA缝线
缝合作用
2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提供足够的张力;
缝结扎血管;
起搏导线;
牵引悬吊组织等
缝线分类
3
按材料分为:天然&合成
天然缝线取材于自然物质,如蚕丝、肠线。合成线由各种聚合物制成,如聚酰胺、聚烯烃、聚酯和由聚烃基乙酸制成的可吸收聚合物等。
按吸收度分为:可吸收缝线&不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缝线:天然可吸收缝线由机体的消化酶进行消化-肠线(处理、未处理),合成可吸收缝线通过水解方式进行降解,引起组织的轻微反应。一般薇乔线的吸收时间为56-70天而单乔线的吸收时间为91-119天。
不可吸收缝线:大部分不可吸收缝线能一直保持完整。有些缝线可以长久存在于组织之中而不被降解或吸收。丝线被认为不可吸收,因为其降解速度非常缓慢。不可吸收缝线一般用于内部器官组织的缝合,而这些组织愈合时间通常很长。
按编制工艺:单股&多股
单丝缝线是单股结构,表面光滑,易于穿过组织,尽管单丝缝线需要打结较多,但打结较为容易且对组织损伤的风险较小,因此适用于缝合污染的伤口。
多丝缝线是由多股纤维编制而成的,又分编织与双股,通常带有涂层,缝线结节牢固性高,但不宜用于感染伤口。
常见参数
4
张力强度:将缝线从其横断面断裂所需的力量,缝线打结后的张力强度是原来的1/3。
组织反映:因异体物质而引起的炎症反应,通常在第2-7天出现;
弹性强度:指缝线在被拉伸后恢复原始状态和长度的内在能力。
可塑性:指材料伸展时膨胀,当变性张力不存在时,其回到原始长度的趋势下降的特征。
记忆力:指当缝线被操作后回到其从前状态的内在能力,反应缝线的硬度。
缝线规格
5
目前,主要有两种缝线规格认证标准:EP(欧洲药典)标准与USP(美国药典)标准。在欧洲,缝线的型号是按照米制来编号,单位为0.1mm,数字越大,表示缝线直径越粗。常见缝线由粗到细命名为3.5、3.0、2.5、2.0……,其较小直径分别是0.35mm、0.30mm、0.25mm、0.20mm……;按照美国的编号,用N/0表示,N值越大,表示缝线越细,但不表示缝线具体直径大小。这些线分别命名为0、2-0、2-0/T、3-0……;而按照中国编号,则分别叫做7号线、4号线(2-0和2-0/T都叫4号线)、1号线……那么,什么情况下用中国编号,什么时候用其它编号呢?在实际工作中,丝线(简称“线”)通常用中国编号,而其它合成缝线使用美国编号。
这些缝线小知识对于初入手术室的菜鸟们无异于餐前小吃,通过这些简单介绍大家都缝线的都有所了解了,在下一期我们将对里面的的小知识进行拓展介绍,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